译者询医道,师者更重道

发布者:外语教学部发布时间:2019-04-19浏览次数:197

   418日,外语教学部请来中国翻译认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潘卫民教授做了一场题为《译者医道与素养》的讲座。讲座从新时代大学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一精多会”国际化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入手,分别从双语素养、文化辨识、翻译技巧、科技意识与终生学习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潘教授在谈到双语素养时,认为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母语水平。它可以无限接近母语,但永远无法超越母语。因此,译者翻译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母语的掌握程度,尤其是翻译中医医学术语时可见一斑。此外,翻译医学术语,具有较强的文化辨识性。中医是一种民族文化,因此,还原中医药文化属性,通过翻译阐述其医疗价值是当务之急。

潘教授进一步指出,在文化传输过程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者都不能忽视,而东西方文化趋同是中医药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译者可以借用西医中相似相近的术语来表达中医里的概念,力求文化趋同,因此在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读者群或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译文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也就是要考虑译文的实际交际效果。在向专业人士传递医学信息时,要注重译文的准确性,严谨性,多出现拉丁语和西方医学对应词汇。而对于非专业的中医爱好者,译文追求可读性,太过复杂专业的词汇只能让非专业人士望而生畏,达不到传播中医文化的目的。与此同时,培养译者的科技意识亦是帮助新时代译者融会贯通西方文化的积极手段。人机合作,使“人机合作、各司其职”成为可能。从深度融合的角度,人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翻译机制,对医学翻译的从教者、从业者而言,也在改变着他们的翻译思维和翻译模式。

最后,潘教授谈到了终生学习的概念。在当今社会,包括医学在内的知识存在其更新周期,“博观而得取,厚积而薄发”是医学院教师加强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扩大边缘学科的把握,提高医学院校本研究过程与方法的驾驭能力的指导思想。因此,终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整个讲座深入浅出、生动却不乏哲理,博得了在场教师的一致认可。作为医学院的外语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是保障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本次讲座是外语教学部从培养译者医道,强化教师素养的学术人文角度,探讨完善专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知识储备的途径,为外语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